扯冬哨卡

自1960年以后,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上出台了一个所谓前进政策的战略计划。在西段的中国境内,印军一直向前推进,步步进逼,设立了43个据点,有的据点距离中国哨所只有几米的地方,有的甚至绕到了中国哨所的后面,出现了犬牙交错的武装对峙局面。印军把中国军队再三的克制和忍让,争取外交解决的诚意看作是软弱可欺,他们在边界地区更加有恃无恐。

从1962年开始,印度又把这个前进政策扩大到中印边境的东段。在头6个月里,印军在麦克马洪线上建立了24个哨所。印军仍以为中国会像在西段一样避免对抗,但这时,中印边界战争的序幕已经在西藏扯冬的这片原始森林中悄然拉开。鉴于中印边界日渐紧张的局势,1962年9月,中央军委电令边防部队恢复自1959年中国单方面停止的巡逻,这样在东段的中国军队开始执行例行的巡逻任务。这时中国军队才发现,在一条叫做克节朗的小河南岸,印军建立的一个哨所明显的越过了麦克马洪线。

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印军是在6月4日建立的,这个哨所的位置,连印军自己的陆军地图上都标明是在中国境内,即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地图标明这一地区叫做扯冬。7月间,印军还在该哨所附近发现一块中文写的木牌,专程派人送到后方翻译,才弄明白那上面的汉字是:“这是我国山河”。负责建立该哨所的印军巡逻队长是一名上尉,他当时已顾虑到哨所所处位置的敏感性,所以他用陆军地图上麦克马洪线以南3英里的一个叫多拉的山口名字来称呼这个哨所。9月8日上午,一支中国军队突然从印军称为多拉哨所对面一个叫塔格拉的山脊上冲下来。中国军队大约有60人左右,而印度哨所的指挥官却向上级报告说有600人之多。他在战后承认,他当时如果把比较实在的数字报上去,上级就会叫他用手头上的小部队应付局面。如果报告有几百中国军队正威胁着他,上级就会派援兵来增援。多拉哨所当时没有受到攻击,但中国军队在靠近和能够控制这个哨所的周围地区驻扎下来,就像在西段那样,中印军队犬牙交错,武装对峙着。

多拉哨所被包围的消息9月9日传到新德里。当天上午,印度国防部长梅农立即召开了会议。据后来披露的资料说明,当时在会上有的军官就提出,多拉哨所的位置确在中国境内。梅农说“不要去管地图”,就把哨所前方的塔格拉山脊作为边界。会议决定立即以武力把中国军队赶出去。这次军事行动的密码代号是“里窝那”。印度国防部立即草拟了给印军33军的电报,命令第9旁遮普联队及最靠近多拉哨所的那个营立即进驻多拉哨所,第7旅其余部队务必在48小时内赶到。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中国军队尚处在避免事态恶化的被动阶段,并严守“不打第一枪”的政策,实际上内部传达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枪”,但印军的里窝那行动却被推迟了48小时执行,原因是印军上层内部出现了重大分歧。印军33军军长乌姆拉欧辛格12月向陆军总部最后建议,多拉哨所应当往南后撤3英里,撤到地图上所标的麦克马洪线上,防止中国军队进一步推进。印度东部军区司令当天就赶到了,33军军部重申了国防部的命令“必须用武力把中国军队赶到塔克拉山脊那边去”。麦克马红线前沿的印军由于得到了用武力向前推进的命令,所以气焰十分嚣张。

9月中旬,西藏军区已获悉印军即将开始“里窝那行动”的情报,旋即上报中央,中央军委立即决定:西藏、新疆2军区准备自卫还击。周恩来亲自调拨500辆刚出场的解放牌卡车,沿川藏公路紧急输送部队。

这时,印军第7旅也已经按印度国防部“里窝那行动”计划的指令,到达指定位置。中印大战一触即发。10月9日中午,50名印军渡过了克捷朗河,企图抢占中国军队右侧的一个叫做雍错的山口。印军的里窝那行动在克捷朗河谷正式开始了。这天的晚上,这一小队印军没有爬到山顶,在一个印军称为桑崇的地方建立了一个阵地。第二天凌晨,当印度第7旅士兵又准备开始过河时,中国军队突然开炮,紧接着,中国军队的一个连开始向盘踞在桑崇的印军发起进攻。印军曾击退过一次冲锋,但在数量上约占2:1绝对优势的中国军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很快攻取了印军阵地。颓势之下,印军指挥官命令后撤。这时中国军队倒停止了炮火,让印军全部撤回到克捷朗河对岸。这次战斗,印军阵亡7名,失踪7名,重伤11名。中国军队以正式军礼埋葬了印度的死者。

克捷朗河谷的战斗打响后,印军战地最高指挥官、新上任的考尔中将立即飞往新德里面见尼赫鲁,尼赫鲁给他的命令是继续进攻,而前线陆军却一再请求后撤,在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情形之下。10天以后,中国军队于10月20日凌晨5点突然发动了总攻,印军的阵地一个接着一个被攻克。

首战克捷朗河谷地区的中国反击作战部队统一归中国人民解放军藏自419部队指挥,下辖步兵第154、155、157 团和步兵第11师第32团及31团1个营,并配属炮兵第308团和工兵136团,总兵力约1万多人。当面之敌为印军参加过二战的王牌部队第4师的精锐第7旅,下属3个营计3000余人。具体到名为扯冬哨卡的主战场上,中国参战部队集中了4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的绝对优势兵力,力求一举歼灭当面之敌。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打响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中国军队在自卫反击中不再受麦克马洪线的约束。在中国政府声明的同时,中国军队以三个团的兵力从扯冬地区越过了麦克马洪线,转向东南,逼近自1950年印军侵占的中国西藏边界重镇达旺。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越过麦克马红线后,原计划是进一步歼灭敢于由达旺向北增援的印军,但由于印军一再南逃,根据总参谋部相机占领达旺的指示,参战部队向达旺追击前进。

自10月20日开始,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同时打响,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即我新疆阿克塞钦地区也开始了反击作战。战前判明,当面印军为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和若干配属分队,兵力为5600人,其中侵入我国境内43个据点,部署兵力1300人。

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在加勒万和班公湖两个地区内的印军几个哨所曾向印度西部军区紧急报告“中国军队开始炮击”,以后就再无下文了。在东段印军第7旅被歼灭后两三天的时间里,印军西部军区命令所有没有受到攻击的哨所全部后撤。据此,印度政府的前进政策随着里窝那作战计划的全部毁灭而宣告破产。

10 月20日傍晚前,在中印边界东段大规模战斗已经结束,但各部队报告俘虏的印军却不多,原因是中国参战部队战前对印军的顽抗和增援做了充分的战斗准备,但仗一打起来,印军一触即溃,这一点中国军队缺乏思想准备。因此,各部队忙于追击,未及时搜缴逃入深山老林的印军败兵。西藏军区前指,指经过反复核对歼敌数字,发现毙敌和伏敌数与印军实力相差很大,因此立即下令投入战役预备队继续向达旺追击前进。其他各部队立即封锁克捷朗河流域各山口、沟口、路口和桥梁,转入清缴战斗。这是印军第7旅旅长达威尔准将,他潜入深山老林两天后,饥饿难耐,于22日下山寻找食物时被中国军队俘虏。在整个中印边界反击战期间,中国部队共俘虏了3900名印军官兵,其中准将1人即第7旅旅长达威尔,校级军官26人。

10月20日中印边界反击战开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即向作战部队发布对印军俘虏的管理规定,特别强调“一律不许杀害、不许虐待、不许侮辱、不许捆绑、不许没收私人财物。受伤者给予治疗,并尊重其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对战场死尸尽可能查明其姓名和所属番号,妥善掩埋并设立标记。病伤死亡的战俘要填写病历,并由军医签署死亡证明书”。

这一切人道主义待遇对中国参战部队在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都非常困难的战地前线很好的贯彻执行,使一年后被全部释放的印军官兵无不为之动容,他们在被释放时满怀依依惜别之情的情景,是古往今来的战争中所不曾有过的情景。克捷朗河战役是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首战告捷的战役。10月23日印军第7旅被歼后,中国参战部队继续向南追击前进,聚守达旺的印军4000余人未放一枪即向南逃窜。其实,沿麦克马洪的印军其他几十个哨所,在中国军队的压力下纷纷后撤。25 日,中国军队进驻达旺,中印边界东段暂时沉寂下来。东线战事平息后,中国部队在西线及我国新疆阿克塞钦地区的自卫反击作战也近尾声。

西线作战开始前,新疆军区参战部队集中了步兵第10团3营、第11团3营和维族骑兵第3团总计一个多团的兵力。10月20号在加勒万河谷拔除印军据点以后,又于26日南下转战500公里,到达西藏阿里地区狮权河畔。这一地区自1954年后即被印军侵占,驻有印军300人。28日战斗打响,印军一发现中国军队逼近即撤离阵地西逃,只有担任后卫掩护的40多人被歼灭。至此,9天时间里,中国西线参战部队拔除入侵的印军据点37个,消灭300余人,其中俘虏160人。

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印两国军队炮火连天地大打一仗,起因竟是印度把一条几乎无人知晓的“约翰逊线”说成是他们的边界线。所谓“约翰逊线”,是19世纪中叶,一个叫约翰逊的英国测量局官员,在中国新疆和田地区走了一圈,就把中国阿克塞钦地区划入了印度的版图。即便是在上个世纪中国清代将领左宗棠率大军入疆以后,英国就从未敢再跨进阿克赛钦地区一步。1962年,印度刚从英国二百年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十年,却要把英国上个世纪的扩张强加给中国,这当然是新中国绝对不能答应的。中印边界战争愈演愈烈的根源,恐怕正是于此。

风云印度洋

中印边界全线中国军队进行的为时5天的反击作战,致使印度政府宣布全国进入了紧急状态。同时尼赫鲁亲自接管了印度国防部,在新德里,几乎所有的华侨商店都被暴徒捣毁。

印度政府还发布一项法令,把华裔印度公民视为敌国侨民抓进集中营,印度内政部甚至按名字逮捕在法律上有合法地位的印度共产党。这又引起共产党国家的纷纷抗议,尼赫鲁被迫分批悄悄释放了印度共产党中的亲莫斯科派。这时苏联一改偏袒印度的态度,转而支持中国进行反击。

原来在中印交战的这一时期,苏联正陷入一场惊骇世界的危机之中。这就是发生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美国U2侦察机从1万米的高空发现,苏联正把足以摧毁美国几十个城市的战略导弹部署在古巴岛上。美国总统肯尼迪立即下令全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严密封锁古巴海域。一场美国对苏联的核大战一触即发。这是当时的资料镜头。

最后结局是苏联撤出了导弹,美国保证不进犯古巴,两国间表面握手言和。但就此赢了一张牌的美国,在中印边界战争突发之际,竟不顾苏联的脸面,诱迫印度公开撕掉了不结盟国家的外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1月3日,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雷斯面见尼赫鲁时,递上一封肯尼迪的亲笔信。信中说:“美国政府将承认麦克马洪线是一条为现代惯例所承认的国际边界线,”同时,大使告诉这位印度总理,“美国将向印度提供10亿美元的援助。”当然,这不是军事援助。第二天,即11月4日,当第一批美国重型运输机降落在加尔各达机场时,当着众多记者的面,美国陆军准将福尔曼亲自将舱门打开,里面竟全是美制的重型武器。几小时后,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国正在对战争中的印度给予军事援助。英国泰晤士报在当天的新闻报道中写道:“印度完全改变了独立以来所遵循的政策,在今天的内阁会议上已正式作出了接受美国军事援助的决定。”印度认为,“只有配备美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所能提供的装备,陆军才有可能打败中国军队。”

当印度当局把它所需要的军事援助物品的清单交给美国驻印使馆时,使美国人感到惊讶的不仅是印度要求的数量如此庞大,而且从订货单上看,印度是什么都要,美国五角大楼使用了最新式的计算机,才能够在5天后把第一批军火装上运输机,从西德威斯巴登陆军仓库起运飞往印度。这时英国的军火也横跨欧洲赶运到了印度。英国政府把头几批运送的武器算作捐赠,美国马上也表示对美国军火的偿付条件以后再说。

印度陆军把刚接手的西方军火立即空运到中印边界前线,甚至直接空投到最前沿的部队。印度甚至还向以色列求援。印度过去由于担心失掉阿拉伯国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它的支持,一直拒绝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这时印度外交机构询问以色列,他们同意提供的武器“是否可以由不挂以色列国旗的船只运载”,以色列的答复是“不让挂旗就不给武器”,结果还是用一条以色列船悬挂以色列旗,满载重迫击炮抵达孟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剩余了大量的战争武器。法国提供军火坚持按国际惯用的商业规定结算。正在接受馈赠兴头上的印度当然大为不满,但法国坚持说:“印度作为不结盟国家,购买军火就应该按商业贸易进行。它如果是西方阵营中的一个成员,法国愿意无偿提供。”尴尬的印度最后只买了一些法国迫击炮,而对已经装上船的法国老式飞机则拒绝出钱支付。这时,随着古巴导弹危机的缓和,莫斯科迅速的又恢复了偏袒印度的态度,继续担当着对印度的最大军火商的角色。战后历史学家分析,如果莫斯科规劝印度放弃前进政策,是可以起作用的。然而,苏联鼓励印度坚持对边境问题的既有立场,而这又恰恰促使它走上了灾难的道路。

在这一时期,北京向亚非拉国家,特别是那些新独立的国家,分别致函,耐心解释着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在中国全面的外交攻势下,据新德里计算,至11月7日前,世界上共有39个国家支持印度,其中非洲国家4至5个,拉美国家4至5个,亚洲国家仅有3个,1个日本、1个菲律宾,还有1个伊朗。这种态势的产生,一方面有中国外交公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西方帝国主义那些老牌殖民主义者在这一时期正恰当地扮演着反面教员的角色。这就是当时的非洲刚果共和国。这里记录着一个真实事件,即“卢猛巴事件”。

卢猛巴是刚果共和国的首任总理,非洲第三大国。刚果共和国于1960年6月30日摆脱了比利时52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为了防止独立后的刚果发生内战,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随即进驻了刚果。刚独立没几天,刚果军队叛变,就开始了内乱。卢猛巴请求联合国援助却遭拒绝,最后卢猛巴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惨遭杀害。这件事使新独立的国家和人民重新看清了老牌殖民主义者的真实面目,它们绝不甘心失去往日的殖民地。由此可见,大国在对发展中国家兵戟相见时提供的援助绝不是可以安心承受的。

而在这个时候,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不过10年多的印度,公开背弃自己不结盟的诺言,不能不使大多数亚非拉国家为此担忧,印度政府此时竟策划要对中国开辟一个所谓的第二战场,这就是中国的台湾。印度一家报纸公开说:“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促使台湾实施对中国华南沿海的入侵。”中国国民党自然也准备联合印度进行敌视北京的一切活动。但当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时,蒋介石立即指令他的政府向美国提出强烈抗议。正式声明说:“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单方面提出的,中华民国从未接受过这条分界线,并且强烈反对美国的这项主张。”

印度新闻界掀起了一片对美国和苏联表示感激的舆论,它们很难意识到,它们正在被大国当作反华的火箭筒。这个镜头记录的是日本公众反对签订《日美安全条约》抗议示威的愤怒人群,围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特使,日本政府出动大量防暴警察,竟不能护送美国特使冲出重围,最后只好乘直升飞机撤出。

这一事件对尼赫鲁不能说无所感触,所以当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正赶上每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讨论中国代表权的问题,印度政府自1950年起就表态支持北京进入联合国,这一时期也没有改变态度,仍投了赞成票。

同是在1962年,在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前,在南朝鲜还爆发了由公众游行示威而引发的政变,推翻了亲美的李成晚政权。这是这一事件的真实镜头。

对于亚洲相继发生的这两件事,尼赫鲁从中多多少少悟到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实际处境。虽然他在议会演讲中反复强调美国的军火供应是无条件的,也是不附加任何要求的,所以不影响印度的不结盟地位。但是所有的内阁成员以至尼赫鲁本人都清楚,西方的军火援助确实影响了印度外交政策的独立性。英国和美国果然利用他们的军事援助,动辄以断绝供应相威胁,迫使印度与当时亲英美的巴基斯坦就停止了多年的克什米尔领土争端问题重新谈判。在1962年,美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开进南越,美国的目的是要代替法国的殖民地位,遏制共产党在印度支那半岛防止所谓多米诺骨牌的连续倒塌,重建印度支那势力范围,而这时用美国军援支撑战争的印度政府,随时可能被美国拉上亚洲的战车。这一点,尼赫鲁是再清醒不过了。

即便如此,矛盾重重的尼赫鲁仍为历史上英属印度对中国西藏的染指所激动。他向印度公民夸张地扬起双臂,说:“印度现在强大的足以击退任何进攻者。”他不顾中国政府关于重新和平谈判的再三奉劝,叫嚣,“让我们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把中国人统统赶走。”中国军队也在加紧备战。在22天的时间里,一条从喜马拉雅山上修下来的战备公路已直通达旺前线,战备物资源源运到。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向国内报告说,在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公园里都挖了狭窄的防空壕,政府办公大楼的门口也堆起了沙袋。毛泽东在得悉尼赫鲁仍在叫嚣战争的消息后,说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说:“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又是统一的。这一仗不打则已,打就打出威风,保证和平30年。”解放军西藏军区立即下达了命令,集中的藏自419部队第11师、第55师及炮兵工兵各一部,参战部队总计8个步兵团 、3 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总兵力达2万多人。中国军队决心打一场保证和平30年的胜仗。

贝利小道

印度陆军在中印边界东段的主要战区及达旺战区重新调整了部署。印军以4个旅的兵力,沿一条公路由北向南递次展开防御。这是喜马拉雅山东段唯一的一条由西藏通往印度的古代山路。印军分析,中国军队如果进攻,穿插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循着公路轴线一路进攻,这样印军将在层层拦截中给对手以重大杀伤。但是,中印边界最后一场恶战并没有首先在达旺战区展开。11月13号,曾指挥里窝那作战计划的那个考尔中将直接飞到中印边界最东端,紧邻缅甸的瓦弄战区,这是瓦弄在地图上的位置。

第二天,印军即发动向中国军队的进攻,因为这一天,11月14日是尼赫鲁的76岁寿辰,任何胜利都将是陆军向总理献上的寿礼。清晨,印军第11旅两个连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控制的06高地冲击。战斗持续了6个小时,最后在离山顶仅有50米的地方,印军已成强弩之末。然而,在瓦弄前线,正有一支中国的精锐部队在等着他。这就是第54军130师。该部10月21日出川入藏,27日在机械化开进的途中,接到总参作战部电报,命立即折向瓦弄,11月7日遂进入战区。14 日当晚,中国军队发起了反冲锋。至16日拂晓,中国军队的主力在强大的炮火延伸射击下,一举突破印军主要防御阵地。眼看这场献礼计划完全破灭,考尔将军下令撤退,但中国军队猛追猛打,攻势凌厉,印军第11旅终于被穿插切割成零星小股,最后终于和第7旅的下场一样,两天之内全军覆没。

中国军队有一个几十年来形成的训条,叫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战幕一经敌手拉开,那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关闭,这场战幕就由不得敌手了。16日瓦弄之敌全歼后,中国军队奉命自18日开始,在中印边界全线同时展开反击。这样,中印边界战争最关键的一仗,达旺战区瑟拉邦迪拉地段的战斗就在此拉开了战幕。这是达旺战区及色拉邦迪拉地段在中印边界的位置。印军判断,中国军队的进攻只能沿公路轴线一路推进,绝不可能穿插。但中国军队经藏民的指点,找到了一条穿插的小路,这就是贝利小道。

1913年,英军贝利上尉徒步进入西藏进行长途勘察,为麦克马洪爵士画出的麦克马洪线提供地理资料。他回城时从雅鲁藏布江出发,沿着一条由北向南的直线,翻越了高达16000英尺的山口,穿过高约14000英尺的波心山口,下到一个叫班登的村庄。这个村庄地处一条横岭之上,俯视着次拉和邦迪拉之间的主要河谷。这段电影资料拍摄的是一支1500人的中国穿插部队,经过6天午夜连续强行军奇迹般地穿插了贝利小道。

神兵天降,中国军队切断了喜马拉雅山南路唯一的一条进退之路。11 月17日突然出现在班登,印军4个旅首尾不顾慌乱起来。公路两侧的雪山和森林现在变成了平地。印军的天险。这时,在达旺地区集中的步兵第55师及配属的两个炮兵团开始循着公路向南开始正面进攻,印军以62旅守卫的主要防御支撑点,色拉阵地一天之内即崩溃。该旅在撤退中突然遇到迂回上来的中国部队的伏击,很快溃不成军,大部没入原始森林,少部退至德让宗,全军溃散。中国军队攻占瑟拉后毫不喘息,立即逼向德让宗,据守德让宗的印军第65旅不待战斗就撤出了预设阵地,掉头向已被切断退路的邦迪拉撤退。在遭到中国穿插部队的顽强阻击后,结果也像62旅一样,不成建制的各部在公路上挤成一团,中国军队一到即全军溃散。

至18日上午,驻守邦迪拉的印军第48旅是印军所剩的唯一有组织的部队,当时它接到的命令是派出一支配有轻型坦克的机动部队增援德让宗,当时印军指挥机关还不知道中国军队已攻克德让宗,正在冲向邦迪拉的路上。这样,印度的增援部队和中国的攻击部队在一条狭窄的公路上相遇了,结果是印军一触即溃,在回撤的路上又丢了邦迪拉,跑了两天,在一个叫茶库的镇子站住脚,准备再次组织防御。这时已是19日的夜晚了。午夜过后,马不停蹄的中国军队连续作战,从三个方向进攻茶库。3个小时后至20日凌晨,印军第48旅全部瓦解,17日开始,20日结束。4 天之内,中国军队三战三捷,印军4个旅全军覆没。

这时,在印度东北特区之内,也就是中印传统边界线以北,麦克马红线以南,已经不存在任何有组织的印度军事力量,中国军队在东线大捷的时候,西线新疆战区也开始全面反击。据说当时在北京,周恩来曾向毛泽东汇报说:“据新疆军区报告,在中印边界西线,印度国防部将一支所谓杰特联队从克什米尔调到了喀拉昆仑山口。”毛泽东随便问了一句“杰特联队是干什么的?”周回答:“情报上说,是印度一支老牌部队,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英属印度时期组建的常胜军,参加过两次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1860年曾跟随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过圆明园。1904年参与侵略我国的拉萨。”据说当时毛泽东从椅子上站起来,说了一句“百年国耻”。

第二天,新疆前线即接到总参电报,“杰特联队务必全歼”。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天。百年雪耻抗武之志,积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刻骨铭心的悠痛激奋着中华民族,绝不屈悲而生。然而,这场边界战争的对手却不真正是曾用铁蹄践踏过中华大地的老牌殖民主义者,而是经历过同样屈辱的另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也许就是这场战争的悲剧所在。

中印边界战争进行的那几天,中国驻印度的使领馆都被暴徒袭击,但许多外交人员承认,他们当时始终被一种无端的思绪所困扰。他们亲眼看到,整个印度的人心都紧紧地系在东西两线的战场上,印度的脉搏几乎是随着前线战士的心在一起跳动,他们太渴望赢得这场战争,或许是400年漫长的殖民统治,使这个古老民族在深深的自卑心理中,太渴望通过某种方式重建民族的自信,但是他们却可悲的选择了对中国的战争。

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全面反击开始后,几天时间,其东线部队已下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无遮无盖、无险无守的印度阿萨姆平原,其前锋直指印度边疆邦府迪斯普尔。西线部队已突出喀拉昆仑山口,其前锋逼近印度和上游的重镇楚书乐,距离印度首都300公里。

印度北大门对中国军队豁然打开的这一天,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议会正在举行例会,所有的议员都满怀乐观情绪,期待着印军在前线大捷的消息。中午时分,尼赫鲁总理宣布最新战况,整个大厅鸦雀无声。尼赫鲁几乎是结结巴巴的说:“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全线溃败。”印度动摇了。关于这一天,也就是11月20日,美国大使在向华盛顿的紧急报告中是这样说的:“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当天深夜3点,一下苍老了许多的尼赫鲁紧急召见美国大使,他请求美国直接进行干预,要求美国派遣轰炸机和战斗机同中国军队作战。根据印度的请求,肯尼迪立即下令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编队紧急驶往孟家拉湾。这时候,新德里到处弥漫着恐惧和流言,说“中国军队已经攻占了边疆重镇提斯普尔,甚至要派伞兵在首都空降”。

并非流言的是,印度的阿萨姆邦已经开始组织居民撤退,银行已经烧毁了30万磅的印度纸币。邦政府正准备对电厂、自来水厂等重要设施进行毁坏性爆破。第二天,全印广播电台突然中断了正常播音,反复播放印度国歌,印度好像即将亡国。而就在这个时候,北京突然发布了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声明:“自1962年11月2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并宣布于9天之后,即12月1日起,中国军队后撤到开战前的实际控制线,并从这条线上再后撤20公里,重新恢复中印边界自1959年中国单方面宣布并保持的状态,中国政府这个决定同时作为命令在前线向全体参战部队宣读。”由于印度政府的通讯系统已陷于混乱,中国政府的声明尼赫鲁不是通过外交渠道获得的,而是从他的内务部长在飞机场抢购的报纸上看到的。

北京的声明发布后,中国军队开始在整个战区捡拾印军遗弃的的数以千计的武器,其中很多英美装备刚运到前线,还没来得及开箱。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在总理府,尼赫鲁拿着从街上买来的报纸,看着上面用大号铅字印成的标题,愣愣地坐在办公桌前。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马上召见中国驻印度大使。当他从中国外交官口中证实了北京宣布停火后撤的消息以后,径直问了一句:“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几天以后,当中国开始向印军移交缴获的武器时,尼赫鲁真给弄糊涂了。周恩来为此再次致函尼赫鲁:“中国政府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谋求真正解决边界问题的途径。我们欢迎尼赫鲁先生来北京,如果有所不便,我愿意再次去新德里。”印度政府沉默了,中国政府等待着印度的回复。

中国从印度东北边境的公路上遣返了全部印军战俘,其中26名印军士兵因重伤抢救无效而死亡。中国移交他们的遗体时,附有详细的病历和抢救记录。据战后统计,印军死亡1383名,失踪1696名,被俘3968名。中国军队无一人被俘,死伤人数至今没有解密。印度所谓的前进政策到此时,寿终正寝,阵亡的印军士兵成为它的殉葬品。

好几个星期后,溃散的印军士兵陆续从山路地带走到平原,因为停火,有7000人得以生还。最后印度政府下达给印军的命令是,“遵守停火协定,我军队不得进行任何挑衅,印军不能再推进到麦克马红线前沿。”尼赫鲁同时把这个进阶的秘密保证通过新西兰总理班达拉耐克夫人悄悄地转达给北京的周恩来。

自中国政府声明停火撤军,并自己给自己规定了一个期限,越接近这个期限,各国新闻界越沉寂,最后一两天完全静默。12月1日,中国军队真的拔营收兵,开始回撤,世界舆论界一下活跃起来。英国报纸转引的一位外交官的话最有代表性。这位外交官说:“中国在大获全胜后,竟原线撤回,一个战胜国,不利用军事胜利索取更多的东西,有史以来是第一次。”美国一家报纸说:“中国的撤军与其说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倒不如说又使人们大吃一惊。”

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事实,世界各大通讯社展开了一轮新的新闻大战,全世界都想弄明白中国到底怎么了。巴黎一条电讯说:“外交人士认为中国是担心西方大规模武装干涉。”伦敦则发出一条消息说:“分析家认为中国屈从了来自苏联的压力。”莫斯科却评论说:“这是中国迫于国内的饥荒而不得已采取的下策。”美国援引军事专家的话术,“中国顾及战线过长,需要争取时间获得补充,下一步还将有更大的军事行动。”印度总理尼赫鲁始终以一种深谙政治的眼光,疑惑地注视着中印边界前线,他在议会上反复嘟囔着,“这是一个阴谋。”其实,早在战争开始的3年前,中印边界战争的轮廓就已经渐显,中印边界战争的结尾也已经奠定。三年前,周恩来在新德里面对150名外国记者的提问时,就已经说出了战争的结尾。当时的速记稿是这样记录的,周恩来说:“中国、印度共同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印度的圣河佛殿经典颂文曾经给中华民族的成长注入过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造纸术和火药,也为印度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做过贡献。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平共处,休养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周恩来最后说:“我想再说一句,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和平协商、谈判解决,切不可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的遗德,对下贻害后代子孙。”

中国撤军了,一直撤到麦克马洪线以北20公里,不愧于一只威武正义之师。

一年以后,印军又进入到麦克马洪线,但这次它没有再炫耀武力。中印边境之战规模并不大,但在历史的天平上却异常沉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没有严格的边境,通常是在军队延伸的尽头构筑烽火台,它们便成了边陲的标志。自明代以后,随着中华封建帝国的衰微,边境也不断的收缩,一座座烽燧淹没在漫漫黄沙之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边境向列强洞开,疆域被宰割的不成样子。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领土却又缩小了100多万平方公里。正是由于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领土和主权的尊严才重新回到了中国。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为捍卫领土完整而被迫进行的第一次对外战争。交战地点是渺无人际的高原、莽原、荒原,却是新中国将士要用热血捍卫的热土、固土、领土。在边境上有那么多忠勇无畏的军人倒下了,却让世界看清了一个崛起的巨人本应有的庄重和自尊。